时间:2022-10-10 00:00
公共外交最大的障碍,不是政府做的不好,人的素质不高,媒体的手段不足,而是中国人想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可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世界
公共外交最大的障碍,不是政府做的不好,人的素质不高,媒体的手段不足,而是中国人想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可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世界
秦治来教授指出,
确定对外传播基本内容的原则包
专业化 、国际化、平等化当前,我国媒体表面繁荣但实际欠发达,国际传播力差而造成的话语权缺失致使中国的国家形象难以得到完整展现,这与我国的大国形象极不相符。因此,着力提高我国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谋求从媒体大国到媒体强国的转变,是我国媒体的当务之急。
我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对外传播存在两种无效传播形式:客观上的弱势传播,即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导致“传而不通”;主观上的无效传播,即保守的对外传播观念和传播形式导致“通而不受”。①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与组织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今天“中国对外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愿望与西方受众对我国媒体的现实认同之间的矛盾”。②
1.传播理念。20世纪80年代,关于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均是以“对外宣传”为中心话题的,直到90年代,一些研究者才引入了“对外传播”的概念,但是,“宣传”一词仍然频频出现在官方文件、传媒界的话语体系里,对外传播依然等同于“对外宣传”。长期以来,我国惯于以根深蒂固的“宣传心态”从事对外传播活动,缺乏对中国价值国际表达方法的思考,直接导致对外传播活动在表达上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因为未能摸清西方受众媒介接触习惯与内容选择习惯,尚未掌握国际传播语法规则和新闻叙事方法,急于向世界介绍中国事务与立场,而在语言表达上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另一种是过于强调国际惯例,一味迁就和迎合西方价值标准,不善于采用传播技巧来表达中国主体价值诉求。这两种极端的话语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立场的深刻阐释和国家观点的充分展现。
2.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即“传播什么”的问题。在传播活动中,我们不免会陷于“什么都要传播,而什么都传播不出去”的尴尬境地。优秀的文明、各类重要的新闻信息十分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进行有效传播,现实中有很多制约因素。“以文化交流为主要任务,不宜带有太多的功利目的,在价值观层面与外界达成理解、沟通,才能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③在传播活动中,我们要对传播内容进行策划,坚持精准单一的通则,避免传播信息的复杂化,针对全球不同重点区域与种族群体的目标受众实施传播活动。
3.传播形式。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弱势”在形式上直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业务模式粗放,不少媒体报道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关注稿件“上天”,不关注新闻“落地”,追求表面轰轰烈烈,却不追求实际效果,缺乏报道针对性和深度。二是对内正面宣传用于对外报道,报道中千篇一律,都在夸赞中国,少报或不报负面新闻,回避敏感问题,以致西方受众认为报道中的宣传成分过多,报道不够客观。三是政治说教直白,我国过去的对外新闻报道中经常会出现国内的政治宣传标语,有的是“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西方受众不易理解,一些“官方立场”“宣传战役式”的集中报道,致使“媒体报道等于政府表态”的老套中国媒体形象未能消除。
4.组织机制。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在“全方位对外传播大格局”的背景下进行,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共同参与其中,各种形式的外宣媒体及各层次的外宣机构,都在发挥各自潜能,通力协作。但是,要适应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的要求,对外报道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体系尚未理顺,在“事态不明不作评论,突发事件报道后发制人”的事先预防的管理体制下,因为多头指挥、多层审稿而贻误发稿时效,导致稿件胎死腹中;各家媒体各自为战,缺乏交流与合作。又如,传播手段不够丰富,现代传播体系的构筑要立足于现代传播关系与现代传播渠道的结合,而由于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全媒体传播手段,对外传播的信息无法落地,因而未能占据国际传播的制高点,致使我国在一些关乎国际影响的大事件的报道上集体失语。
正确答案:AD 解析:通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宣传当代中国形象,让外国观众看到一个更直接更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各国间的相互了解,而且可以改变外国公众对中国的印象,影响外国公众对中国的态度,从而提高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故A、D两项符合题意。B、C两项都没有从文化角度阐述,而只是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科技对文化的作用,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