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0 00:00
旅游景区形象策划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如何进行旅游景区形象策划?绿维创景认为,旅游形象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旅游形象的重要性得到普遍认可。在我国,旅游地形象的研究具有相应的旅游实践背景,也就是我国旅游发展理念在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后,现处于形象导向阶段,非常重视旅游形象在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在旅游实践中,旅游形象定位常常被概括为一句高度凝练的、富有感召力的旅游口号,并实际应用在客源市场推广活动上,从而传播、塑造旅游地形象。旅游口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对地方政府而言,旅游口号可以提炼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提高旅游宣传的针对性,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对旅游消费者而言,旅游口号通过引起其心理反映,可以激发旅游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最终促成旅游购买行为的实现。
因此,对于旅游地内部和外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诉求对象,由于二者对旅游地在认识和期望上均有着本质的差异,需要不同的旅游口号来分担传统旅游口号“包打天下”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将旅游口号区分为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用它们分别承担上述两种功能,传播旅游地的理念形象与营销形象。第一,主题形象概括要客观、准确、全面地表现出旅游区的性质特征。
主题形象首先是旅游区的名字,要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旅游区的主要性质特征。浙江省的旅游主题形象“诗话江南、山水浙江”,贵州省的“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等,对旅游目的地主要性质特征的概括都比较客观、准确、全面。浙江以山水见长,浩瀚的人文历史画卷,使得如诗如画的江南更是美不胜收。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积淀极其丰富,“文化千岛”非贵州莫属;贵州至今还保留着古朴文化风俗的贵州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起,创造了非常和谐自然的人文生态环境,这种自然和人文生态高度统一与和谐一致的环境状态,在全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是很难见到的,因此,“生态贵州”恰如其分。相比之下,“凉都”、“酷省”等主题形象定位,只是概括出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就显得不够全面。
第二,主题形象要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状况及其需求偏好。
旅游目的地的主题形象是要吸引人前去旅游的,因此,还必须考虑主要目标市场的状况及需求偏好。在这方面,国内孤芳自赏、自我中心者不在少数,一些地方动辄打出“天下第一”、“世界第一”、“中国第一”就是比较典型的例证。实际上,目标市场并不都会对自封或找其他组织、人员加封的“第一”感兴趣,往往还会产生歧义。旅游目的地、旅游区的主题形象及其宣传展示,必须对目标市场的潜在旅游者“投其所好”,当然要符合实际和恰如其分。现在很多地区提出要建设某某地区的后花园和度假休闲基地,如江西确立的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后花园”,就是面对目标市场的主题形象策划,有的地区提出的“拥抱长三角”也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在提法上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而贵州某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要建设成为贵阳乃至更小的一个城市的“后花园”,似乎就没有能够全面考虑其对应的更大的潜在目标市场,更不用说这些市场的需求偏好了。
第三,主题形象一定要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不能产生根本性的歧义。
首先,主题形象定位要能够被旅游区及其所在地的人民群众所认可。旅游区及其所在地的人对旅游区的性质特征感受、认识最具体、直观、全面和深刻,因此,他们的认可在很大程度上表示主题定位符合实际。此外,主题形象定位也必须考虑旅游区及其所在地区人在感情上能否接受。提出全新的形象定位,也需要通过宣传、讨论来让他们认可。例如,西南某省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高山石林景观,由于同时也是该省的最高峰,就有专家提出要建设成为该省人的精神家园。除了没有将现实很有价值的石林景观资源、气候和气象资源表示出来以外,这个定位建议能否被该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同胞认可,就存在很大疑问,因为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瑶族等都可能有自己的圣山和精神家园。
根据你们旅游区的地方特色了,比如偏远地区很多都是在少数民族区,很多都定位为民俗旅游,如果是中部地区,很多是古老而又有名的名胜古迹,那就可以定位为名胜古迹旅游,还有红色旅游,还有纯的休闲度假游。这些都是现在比较热门的,前提条件是你们的地方特色,还有硬件设施的风格。评估旅游目的地品牌与形象着重考虑如下几点:
1、旅游目的地景区规模
2、旅游目的地人文历史底蕴
3、景区标准(5a,4a等因素)
4、景区包装,景区文化